返回第三十一章(1 / 2)大唐我穿越了唐高宗首页

当时还只是个太学生的魏元忠上奏,其中写道:自从苏定方征讨辽东,李攻破平壤,赏赐就停止不再实行,赐勋仍然停滞,没有听说斩杀一名掌管记功颁赏的台郎、令史,以向有功勋的人表示歉意。大非川的失败,薛仁贵、郭待封等人没有接受重刑,若早点处死薛仁贵等人,那么其他将领以后怎会失利呢!我担心吐蕃的平定,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

他写的很有道理,但是这时候离大非川之战已经十几年了,将旧事搬出来何尝不是拿来攻击此时的将领呢?

薛仁贵、郭待封等人没有接受重刑,是曾经的失误和不应该的。那么反过来就是指此时应该从重处罚李敬玄等导致兵败的将领。

官场内斗是如此激烈,不过对吐蕃的担忧,倒是从此成为了共识。吐蕃问题就慢慢转变成要用长时间来平定掉。

可惜帝制时代,大部分对疆域外敌人的长久处理都走向了失败,大唐对吐蕃,宋对西夏,明对草原。前者是自身遭遇了安史之乱,后者则是遇上了辽金之变,明也在土木堡遭遇了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战。大唐由盛转衰,宋一分为二,明也是从此制度平衡崩坏。

虽然前两者并不是由吐蕃/西夏引起的,但也说明了长久图之并没有那么靠谱。

反而大唐打下那么大的疆域,蒙古打下那么大的疆域,都不是靠缓缓图之来实现的。要长久处理也可以啊,但要先军事征服,化作自家的一部分,之后再慢慢处理。

就连大汉,对匈奴是长久策略不错,但也是由汉武帝击破匈奴在前,大大的削弱了匈奴的力量,这才有了汉宣帝的成功。

所以对吐蕃,想要击溃此时还在上升势头的吐蕃,大的战争是避免不了的。一定要先通过军事来打断其上升势头,消灭其抵抗力量,之后才能像对突厥,对辽东那样,使用以夷制夷或者是其他策略。

不过还是个太学生的魏元忠,他当时的上策真的很有意思,他指出了此时大唐的几处弊病,都是自己此后要改革的地方,我或许可以重用他。

比如他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文和武两个方面。现在说文的人只讲求言辞华丽而不涉及筹划治理国家大事,讲武的人只以骑马射箭为首要而不涉及策略计谋,这对于国家治理混乱有什么好处呢!

这就是自己改革科举提供了必要性。

再比如他提出了:选择将领应该以谋略为根本,勇力为次要。如今朝廷用人,一般都录用将门子弟和为国牺牲者的家属,他们都是平庸之辈,怎么能担当军事重任!李左车、陈汤、吕蒙、孟观,都出身贫贱却建立起卓越的功勋,不曾听闻他们家世代都是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