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军队进行重新编制后,徐任对手下的四名校尉的职责也做了更改,在新的编制中孙彦为长矛方阵校尉,程垓为剑盾方阵校尉,韩勤为骑兵校尉,赵虢依然为投石机兵校尉,沈文为军师校尉,掌管辅兵和军内的辎重粮草。
既然决定在高唐定居下来,就不能像其他的黄巾军一样继续实行流寇的做派,至少绝大多数的辅兵和所有的妇孺就不能像战兵一样继续住在军营内,而有家庭的战兵也需要与妻儿有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所以徐任要将城内废弃的房子修缮一下,然后分下去。
为了防止消息泄露,徐任在派士兵渡过河水接降兵家属的时候便将那些不愿意投降的士兵扣留在了高唐县内,这些人自然不能白白耗费徐任本就不富裕的粮食,所以他们便承担了修缮房屋的主要任务。
高唐县内原有宅院两千余座,在张昱部黄巾军攻破高唐后为了修建军营拆除了三四百座,这些都需要在修缮房屋的时候重新修建起来,如此不仅可以满足军内七百余户家庭的居住,还能为降兵的家眷提供一千四百余座宅院。
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军中有不少的战兵失去了妻子,也有不少战兵的妻子失去了丈夫,不过纵然有诸多不幸,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于是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很多失去妻子的战兵和失去丈夫的妻子通过相互扶持,组建了新的家庭。
除此之外,军中还有三四百父母都死于战乱的孤儿,徐任便将这些孤儿安置在自己宅邸附近的两处比较大的宅院内,并且专门配置了嬷嬷来照料他们的生活,安排了老师来教导他们文化知识。
四月初的时候,一千二百余户降兵的家眷相继住进了徐任为他们在县城内安置的宅院,然后便将那些不愿意投降的士兵放回到了河水以北,并且再临走的时候为他们每人发放了一斗的粮食。
在粮食收获之前,对于徐任来说每增加一个人口便增加一张吃饭的嘴,在时间进入四月以后,徐任军中的粮草便开始出现不足,于是新的扩张便迫在眉睫。
初平元年四月十四日夜二更时分,此时的月光如同水一般清澈明亮,遮盖了天空中其他的星光,在月光之下却有两支队伍分别从高唐县的南北两门悄悄走出,然后沿着河水分别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前行。
这两支队伍都在千人上下,他们虽然携带了照明用的火把,不过却都没有点燃,而且在行军的时候,这两支队伍全都是人衔枚,马衔嚼,整支队伍只能听见士兵和战马在地面上走动时发出的沙沙声。
鉴于军中粮草的不足,徐任便有了在高唐县继续扩张的想法,考虑到自己这支军队已经在城内蛰伏了一个多月,境内的坞壁在防御上肯定都有所松懈,所以他决定对距离县城最近的两座坞壁同时进行夜间偷袭。
与《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夜袭敌营的战例不同,夜袭在这个时代并不流行,使用的次数也非常的少,原因倒不是如同前世网络上盛传的那样,这个时代的人因为肉类补充的不足,普遍患有夜盲症,其主要的限制来自于光照的不足。
徐任在前世也非常赞同网络上的观点,认为古代的百姓在营养不足的前提下普遍患有夜盲症,但是来到汉末这个时代有三个月的时间,他却发现这个时代确实有患有夜盲症的人存在,不过却只占少数,绝大多数百姓在只有蔬菜和谷物果腹的情况下并没有患上夜盲症。
生活在电力普及年代的人无法体会到这个时代的黑暗,在这个时代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真的是一片万籁俱寂的景象,天空中点点的繁星甚至照不到对面人的脸,更不要提前方的路,每个月也只有望日前后几天夜里能有比较明亮的月光,这还要保证夜里必须是晴天。
这个时代虽然有了火把的照明,但是火把这种散射光源在夜间行军的作用上远远比不上手电这种直射光源,而且在这个普遍缺乏油料的时代,制作火把的材料只有杉树皮,有条件的会加一些松树油或者油脂,在使用时间和光照强度上根本无法与前世影视剧中的火把相提并论。
由于没有足够的照明,军队在夜间行军便成了一个大问题,普通的军队走个二三十里夜里恐怕就有一多半人掉队或者迷路,就算是精锐的部队也不能维持太大的规模夜间行军,更重要的是在两军交战时不仅无法维持有效地指挥,还会出现因为天色太黑,看不清对面的人而发生自相残杀的情况。
夜袭对外部的条件要求的非常的苛刻,其一必须是在夜间行军中掉队人数比较少的精锐部队,其二必须要保证夜间的亮度,这就需要在天气比较晴朗的望日前后或者大量降雪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