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朱棣又问起了一些农时相关的问题。
朱瞻基也一一作答。
朱棣很满意,又令人给了夏原吉一些赏赐。
担心朱瞻基自小生长深宫不知民间疾苦,朱棣专门让人编了《务本之训》,教导朱瞻基体恤民情,还令夏元吉陪同朱瞻基走访民间。
此时,见朱瞻基不是那些不知人间疾苦的纨绔,自然很是高兴,觉得夏原吉教的不错。
临走前,朱棣笑着对朱瞻基说:“你爷爷要去北面打鞑靼人了,这个偌大的北平城我有些不放心……”
说着,朱棣宠溺地看向朱瞻基。
“我让你治理,你敢不敢?”
朱瞻基连忙下跪谢恩:“孙子必会治理好北平,为皇爷爷分忧!”
“好。”朱棣很是欣慰,下旨道:“朕出征后,皇长孙每日在奉天门左视事,由夏元吉辅佐,全权处理北京事务。”
“文官,如有缺员应除补者,六品以下及考满起复例应升降复职及对品改用常选官拨用吏典,俱循例启皇长孙施行。”
“武官,行在五军都督府及行后军都督府所属衙门,例应袭替优给升降者,行在兵部亦循例启皇长孙施行。”
“内外官吏军民有犯,所司启皇长孙施行。”
在长达五年的亲自教导之后,朱棣终于要让朱瞻基亲自上手处理政务,而且一上来就是镇守北平城的大事。
朱棣满意地回到行宫,之后又下了两道旨。
一个是命令赵王朱高燧统御北平的军事后勤,一个是命令被圈禁的朱高煦随他一起出征。
这样大明朝堂的三股势力,算是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太子朱高炽坐镇南京监国,汉王随军出征守卫东北方向,西北方向则由张辅守卫,赵王朱高燧则负责后勤,皇长孙朱瞻基和文官一起负责北平的政务。
处理完这些政务,已经到了晚上,此时已经是二更。
朱棣自然去了行宫的后宫,自从到了南京城,他逐渐变得敏感多疑,他的父亲朱元璋曾经教导过他们这些兄弟,“什么人都可以得罪,但是厨子这些照顾你起居的人不能得罪”。
朱棣的兄弟就有人都没有听,以无比荒谬的方式被仆人杀死。
南京城又是过去建文一方的大本营,他从到了南京就没有吃过皇宫做的饭,也不喜欢在不熟悉的地方睡觉。
甚至连妃嫔也不常去,多在皇后宫中休息。
自从徐妙云死后,朱棣在南京皇宫只吃王贵妃的小灶。
这样的谨小慎微,让朱棣对女色失去兴趣,更喜欢朝鲜送过来的贡女,因为这些女子孤苦无依,所以才可以放心。
今晚也不例外。
等到朱棣从内廷回到行宫时,已经到了十一点。
从年轻时,朱棣就会在睡前阅读一些东西,在元宵将近的夜晚,他忽然有些想念远在海外的朱瞻壑。
也许是因为今天对朱瞻基的疼爱,让他有些愧疚。
出海。
对于汉人来说是一件危险的事,也是一件苦差事,更何况朱瞻壑从小娇生惯养。
“唉……”
朱棣长叹一声,他看不上朱瞻壑的良善,但还是疼爱孙子的,尤其是徐妙云生前还挺喜欢这个孙子,时常说他有慈悲心。
他拿起书架上的《易经》,准备给远在海外的朱瞻壑算上一卦。
卦象——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看着这个卦象,朱棣愣了一下。
火在天上,顺天休命。
大明就是火德,朱明和“火”存在一种莫名的联系,现在朱棣作为天子给自己孙子卜卦,却得到了大有卦。
朱棣眼神微凝,又重新卜了一卦。
还是大有卦。
“……”
朱棣的额头冒出汗珠,他猛地起身,有些不信邪地想要再卜一卦,但是一天的疲劳让他有些疲惫,手一时不稳,龟甲摔在了地上,竟然直接碎开了。
“陛下。”
“谁!?”
恭敬地声音从行宫外响起,换回的是朱棣的怒喝。
黄俨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但还是立马磕头:“是臣打扰了主子,只是马彬从爪哇回来,一刻不敢歇息,说是要将汉世子的信交给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