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5章 庚戌之变(1 / 2)大明天下1544首页

嘉靖二十九年。

顾长安在风子画的陪同下,穿过大同镇的边防,顺利进入蒙古境内,并以人质的身份留在了蒙古军控制的领地。

同年。

蒙古俺答率领十万蒙古军精锐,从古北口杀入怀柔、顺义,长驱直入内地。

按照他与严世蕃的约定,整个过程,镇守大同镇的总兵仇鸾,始终按兵不动。

同样按照约定,这一路上,蒙古大军所抢夺的几乎都是富户、豪绅,可谓收获颇丰。

最终,蒙古大军在潞河里的孤山、汝口安营扎寨。

面对外族铁蹄,兵临城下,大明王朝的整个朝野为之慌张,北京城陷落已经是迫在眉睫。

当这场始料未及的危机来临,朝野棍棒一家亲。

原本与严嵩明争暗斗的裕王党,徐阶和高拱都摒弃前嫌,坚定地站在了一起。

然而更多的疑团却也接踵而至。

几乎所有人都在想,严嵩这位内阁首辅,究竟会如何指挥京城守军,以保全整个京师?

昔日严惩蒙古使臣一事,会不会给大明朝带来一场无法承受的浩劫,甚至导致大明王朝就此崩毁?

大明朝廷向来羞于对外求援,这一次又当如何自保?

蒙古骑兵雄心难却,兵临城下扫荡整整八日之久,大明王朝的那些边防将领们又作何准备?

要知道,届时大明王朝的京师守军,总共也就不到五万人马而已,更为糟糕的是,就这些人马当中,还有将近一半是老弱病残。

如何抵挡得住十万蒙古军精锐?

蒙古大军围攻京师的消息很快便在整个朝野传开,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嘉靖皇帝闻讯大惊失色,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开谋划策。

然而与嘉靖皇帝的焦虑不安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内阁首辅严嵩的镇定自若。

看到这一幕,朝中的绝大部分文武大臣都认为,身为朝中的实权掌控者严嵩,面对这样的危机,之所以能够保持镇定,是因为其沉着冷静,老成持稳。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严嵩早已知晓这场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

顾长安并没有明令,严世蕃不可以将这件事的原委告诉他的父亲严嵩,严世蕃被称为大明王朝的鬼才,本就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等生米煮成熟饭,一切都已经成定型的时候,他不可能不将整件事的原委告诉他的父亲。

知晓整个事件原委的严嵩,自然不会像那些一无所知的朝廷重臣一样,惊慌失措。

严嵩主张,暂时不要轻举妄动,与蒙古骑兵对垒,恐怕会使得整个局势进一步恶化,他认为,只要坚守京城,静观其变,等待时机成熟,届时必能扭转局面。

在君臣之间,严嵩的主张很快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认可。

随即,嘉靖皇帝下令,整个京师守军坚壁清野,百姓们纷纷逃离京郊。

然而无论是那些朝廷重臣,还是那位嘉靖皇帝,都不知道,严嵩所谓的等到时机成熟,实际上是等待那位一手策划这场危机之人,也就是顾长安的消息。

僵持期间,朝廷接连调拨了数路军队来防守京师,但因为士气低落,根本无力与俺答麾下的蒙古军精锐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