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舞瑞,梅香盈袖,本是万象更新的元日佳节,咸阳城内处处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似要将这寒冬都暖化。
可在疗养院那雕梁画栋之下,李承乾却仿若置身冰窖,周身寒意彻骨,这一年的元日,成了他此生最提心吊胆的日子。
晨光熹微,他的眼眸深处藏着深深的不安,让人望之生寒。
李承乾独自伫立在窗前,望着远处宫殿飞檐上的积雪,眉头紧锁,双手不自觉地紧握成拳。
岁月的车轮无情地滚滚向前,从不理会世人的意愿。
乾武八年,这个在历史长河中掀起波澜的年份,终究还是裹挟着宿命的气息,不可阻挡地来临了。
而这一年,正是那被后世所说,承载着大唐起落的贞观二十三年。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李承乾总会独坐于书房之中,心中不住地叩问自己:这些年来,我殚精竭虑,到底有没有在这历史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到底有没有改变那既定的命运轨迹呢?
细细想来,大唐如今确实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可见往日不曾有的新奇景象。
蒸汽机为一座座忙碌的工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工厂里,工人们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穿梭忙碌,一件件精美的器物、一匹匹绚丽的织物从他们手中诞生,速度之快、产量之高,远超以往任何时候。
而在城外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过,满载着各地的货物特产以及怀揣着梦想的旅人,穿梭于大唐的广袤山河之间,似是要将这九州大地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田野之中,原本稀疏平常的庄稼如今已被李承乾力推的的杂交作物所取代,那些饱满的谷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它们以高产的姿态,为大唐的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富足。
可李承乾的心中却又有着另一番难以言说的无奈。
尽管这世间看似已因他而有所改变,但在那命运的长河中,有些东西却依然如顽石般坚定不移。
往日那些在朝堂之上的贞观老臣们,正一个接一个的如流星般悄然陨落,消失在历史的天幕之中。
魏征走了,房玄龄、李靖、唐俭……这些曾经为大唐的建立立下赫赫功绩的臣子们,也同样未能逃脱岁月无情的侵蚀,相继告别了这个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大唐。
虽说魏征相较那史书上所记载的年月,多在这尘世停留了两年的时光,长孙皇后也是如此,可这短暂的停留,在李承乾心中却更像是命运最后的戏谑,难以驱散他内心深处的恐惧。
因为,在历史上,贞观二十三年,是唐太宗李世民驾崩的年份。
这让他寝食难安。
他曾无数次在夜深人静时,于脑海中反复预演这一年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形,从宫廷中繁琐的礼仪安排,到人心惶惶时的安抚稳定之策。
每一个细节他都在心中反复斟酌,每一种可能出现的变数他都深思熟虑。
似乎一切都已在他的掌控之中,只等那一天的到来,他便能从容应对。
但每当黎明破晓,他从那短暂的梦境中清醒过来,只要一想到那即将来临的时刻,他又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所有的准备都在那一瞬间化为泡影,心中的恐惧让他几乎窒息。
但日子总归还是要继续前行,今年的元日,大唐内依旧是一片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
疗养院中,程咬金和尉迟敬德这两位诙谐幽默的老臣,在这宫廷盛宴中绽放着独特的光芒。
程咬金手中高举着酒杯,酒水在杯中荡漾,洒出些许在他的衣袖之上,他却浑然不觉,扯着那洪亮的嗓门,讲述着战场上那些惊心动魄却又妙趣横生的故事,手舞足蹈间,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尉迟敬德则坐在一旁,面带微笑,偶尔插上几句打趣的话。
这些故事,他们几乎每年都讲,李承乾也每年都听。
耳朵都要听出老茧了。
可他每次都很认真的听着。
他们讲的不是故事,是他们恢弘的一生。
无人不怀念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模样。
可惜,老咯。
李承乾目光扫过这两位老臣,看着他们肆意洒脱的模样,听着他们爽朗的笑声。
他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泛起一丝久违的微笑。
若没有这两位如同活宝一般的老臣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尽情喧闹,今年这年节,恐怕会清冷孤寂得让人难以忍受。
……
元日的繁华喧闹渐渐散去,最终归于平淡。
令人惊喜的是,李世民的身体开始好转起来。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常常身着一袭便服,手中握着一把精巧的花锄,俯身精心侍弄那些娇艳欲滴的花草。
偶尔,他还会与程咬金、尉迟敬德相约一同前往那最为有名的澡堂。
享受着按摩师傅那熟练手法带来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