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殷一听,心中一喜,硫磺问题能够解决就好,不过自己需要的硝石量非常大,不知他能否满足。
“先生,朕想一年得到几十万斤硝石,太行山可能够满足?”
众人一听都吓了一跳,不知为何需要量如此之大,张子信更是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好半天才说道:
“陛下,如此巨量之硝石,我国肯定无法满足,十年八年还差不多,而且可能很快就会采完……”
根据他的介绍,太行山硝石洞可能并不多,至少他没听说有多少。
有一个洞穴中硝石倒是不少,但也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产量。
此洞在太行山东麓,常山郡(石家庄)以西,估计最初一年可以生产几万斤,到后期就不好讲。
另外就是让百姓们从房前屋后土壤当中淘洗煮得。
不过此种办法也不大可靠,首先,第一年弄完之后,肯定要等若干年才有。
其次,绝大多数百姓都不懂得如何煮,要宣传和组织非常费劲,绝非主要途径。
南方倒是没有问题,洞穴众多,一年开采几十万斤问题不大,尤其是剑南,不过那地方现在归周国,也不好弄过来。
“先生,陇右呢,那地方硝石可多?”高殷问道。
他记得看过一部小说,上面男主角在陇右某处,随便就从野外弄回几百斤硝石来制冰,非常牛逼的。
如果量大的话,想办法派些商人过去弄些过来,完全可行,囤积几年生产出足够火药,先把周国灭掉。
至于陈国,那肯定是小渣渣,自己从来不放在心上的。
谁知张子信一听摇摇头:“陛下,臣听家师言,那地方很多湖泊之中的确产消石,也可以入药,不过与陛下所要的此种消石不同,并不能够燃烧,用不得。”
高殷一听,顿时就凉了,心想,看来古代硝石最初的作用只是入药,因此并未严格区分。
他们的所谓“消石”,或许包括很多种具有同样药效的石头,并非全部都是自己所需要的硝酸钾。
高殷知道,古代采矿工艺落后,无炸药、无凿岩机、更无装载机,也只有这些岩洞之中容易开采的地方才行。
看来,现在要搞到硝石,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发动晋州百姓熬制土硝。
此州约五万余户,如果十分之一能够发动起来熬硝,就是五千户,每户五斤硝石,就有两万五千斤,有十来吨,勉强够用了。
高殷知道,短时间发动太多人熬硝很不现实,有一成人已很了不起,一是因为现在是农忙时节,人们都忙着收粮食;
第二,熬硝是个技术活,要若干道工艺才完成,普通老百姓得好好教一下才行,如何传授此技术给百姓,是一件很费神的事。
最后,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此时百姓家中可无铁锅,而且好多百姓家中可能也就唯一一只煮饭的“釜”,指望用这唯一的釜来熬什么土硝,也不怎么好操作。
当然,自己也可以发一道圣旨,强迫每户百姓限期交了多少斤土硝。
不过这样做显然不好,到时候不知多少官吏会从中渔利,严重侵渔百姓,可能也会有人家破人亡。
就是百姓普通的收税、劳役,这里面的名堂也多得很,乡官、小吏在里面也会捞到很多好处,老百姓总是最苦的。